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 段:①原始农业。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极 端低下,利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如木棍、石头 等,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劳动,获得的农 牧产品平均分配以维持极端贫乏的生活。②传统农业。
原始农业阶段: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促使农业初步出现,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导致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变化。近现代农业阶段:战争的出现与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将农业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农业,作为人类的基础生活保障,在其悠久的历史演进中,可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其特征是生产力极为落后。人们使用原始的工具,如木棍和石头,进行简单的集体劳动,产物以平均分配的方式用以维持基本生活。
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是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可持续农业阶段。拓展知识 原始农业阶段: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是采集、打猎和采摘野果,随着农业的起源,人类开始进行定居式种植和养殖活动。原始农业阶段以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主要依赖自然力,生产规模有限。
农业发展目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核心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第二阶段,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温饱,还将农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带动人们相对富裕的生活。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将农业发展目标提升到满足人们高质量生活需求,包括生态环境、食品质量以及农业的未来繁荣。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这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1994年,国家提出了“金农工程”,旨在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大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该工程还旨在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使其系统化发展。
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背景如下:1994年,国家提出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农村大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和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电子政务建设开始有系统地推进。
早期农村信息化建设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但是,直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才明确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改革初期,农民自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直至加入WTO,外资快速登陆我国沿海城市,建立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吸纳了数量极大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中成为主力军。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1、首先,技术成本较高,对于许多小规模和贫困地区的农户而言,难以承担昂贵的智能化设备费用。其次,农业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精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技术先进,但缺乏懂得操作和管理这些智能系统的专业人才,使得技术的实际效用大打折扣。最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
2、智慧农业的发展:此为“十四五”期间的核心任务,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这包括智慧种业、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智能农机和智慧农垦等多个方面的突破,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3、该行动计划强调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信息化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在农村生产、就业、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已展现成效,但急需进一步转化为农村改革的动力,以实现全面小康和农业现代化。
4、东软等也涉及农业信息化业务。问题十: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构建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等。自1979年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已取得了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