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是鼓励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大力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打造一体化的服务组织体系。(2)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尤其要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
2、完善管理体制,依靠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的。新型农业社会化建设应重视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体系不健全、对行政过于依赖、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服务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外部缺乏统一引导造成的。
3、二是要抓住发展多元服务主体这个着力点。今后应更多地依靠公益性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的经营性服务组织。
4、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包括的问题有部分农机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运输机械多,耕地少;中小型动力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较少;农机作业配套工具少,配套率低;低档机械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械少,高性能机械少。
节约水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灌溉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关乎民生的重要生产方式。但我国农民大多还采用着人工浇灌的方式,人工浇灌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也造成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增收农作物。
一方面,在地势较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农村实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有机质量提升工程,消除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源,因此市场的需求必将推动我国农业向机械化水平迈进。
机插秧。机插秧具有效率高,适于大规模生产和有利于生产标准化等优点。但由于购买插秧机一次性投资较大,且种植面积规模小等制约机插秧发展因素的限制,目前在我国不可能全面推开。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提倡发展机插秧,这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发展的方向。手插秧。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农户兼业是调节工农业劳力供需矛盾的“蓄水池”,有利于减轻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利于社会安定。
新常态下的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提高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的农机装备数量,加速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的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另一方面,科学合理配置农机装备,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
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新科技,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适度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努力目标,但不可硬性划分。
为农业机械提供用武之地。坚持农业区域规划的原则,促进农业种植的区域性和专业化。更有利于农业机械的优化配置,降低农机的配置数量。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财政补贴政策要向“种粮大户”倾斜,向各种新型农业合作社倾斜。加快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农业各领域农机化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