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苏联的农业生产)
发布时间: 2024-09-25 浏览: 53 人次

1927-1937年的十年中,苏联工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1、在1928至1937年的十年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些计划对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变化。重点发展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在这一时期迅速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在这段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拖拉机、航空和军事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2、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实力大大加强,研制出一大批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人民的生活比十月革命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成绩。1929-1937年,苏联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集体化的经历了一些曲折。

3、变化: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建立起一整套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集体农庄制度。原因:1927年底,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工业已有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超过了战前水平。但随之也产生了工业化资金来源不足,农业发展状况与之不相适应等问题。

4、这一时期,由于余粮收集制的弊端以及1921年苏俄的大面积灾荒,所以苏维埃政府改变了农业政策,即用市场的手段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允许粮食自由交易。这种政策的影响是恢复了苏俄的农业生产,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5、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至被枪决。

6、中国,苏联此时的集体化运动,毕竟只是暂时触及到了一点私有财产的冲突,但还没有到生活低下的地步;中国此时正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期,尽管在一些革命根据地有了一点曙光,但在广大地区,还是水深火热的。

苏联农业集体化为什么没有促进农业发展?

1、没有促进农业发展?在农业集体化前俄国的农业99%都是用人力畜力耕种,农业集体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条件,二五计划后,苏联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由1932年全国平均的21%提升到1937年的63%。农村用电量增加了7倍。粮食产量五年平均接近1913年的水平。

2、最后,这种模式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3、主要还是因为广大贫农并没有从农业集体化中收获更多的东西,因为当时苏联是将农业进行出口,赚取外汇来发展工业,所以说嗯,广大的贫农并没有因为农业集体化实际获益。

有个问题:为什么二战后苏联粮食进出口量变化这么大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考虑到幅员广大,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把产粮区的粮食运到国内市场,不如直接就近卖了然后用外汇买周边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粮食进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首先苏联粮食短缺的问题和苏联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虽然苏联的面积很辽阔,平原很多,土地也很肥沃,但是它的纬度较高,气候很寒冷,大部分的地区根本不适合种植,适合种植的东欧平原,由于光照和热量不足,大部分的农产区都是一年一熟。种植的作物也是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一些耐寒的作物。

首先是苏联的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有问题,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

粮食问题仅是苏联末期国民经济整体失衡的反应之一,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诸多经济和政治导火索之一。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粮食安全以及能源安全、金融安全都是而且有可能是比军事安全更加重要的战略问题,不可不察。

苏联经济

1、苏联于20世纪三十年代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斯大林模式。该体制下:优点: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2、苏联GDP最高时是在1983年,当时它的GDP为99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1983年美国GDP则高达36381亿美元,苏联GDP仅相当于美国的23%。

3、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缺陷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长期探讨的主题。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经济建设上的成就,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成就方面,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建设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

4、苏联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二战后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旨在解决苏联经济面临的困境,推动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该政策的核心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苏联如何牺牲农业完成工业化

1、苏联就让农业实现机械化,但是,刚开始的大建设主要集中在石油和钢铁上,有了钢铁才能有农机具,所以农机具供应紧张,造成农村粮食减产。为了保证工人的口粮,斯大林强行象各个农社征收粮食,造成了饥荒,直到农机具的生产力达到足够数量,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2、苏联政府采用国家计划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把握调配各种资源。实行农业集体化,扩大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以增加内部的资本积累。用计划的方式优先发展国内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项决定的作出无疑是以农业和轻工业的扼杀为代价,这与新经济政策保护农业的发展的政策相背离。斯大林反复强调一个词,那就是速度。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首先,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通过扩大剪刀差,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异,来积累资金,支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高投入和高积累。其次,工业化并非仅指工业发展,它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为什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农业反而上去

1、二就是苏联解体后,农业毕竟是吃饭的问题,国家再也不能分粮食啦,从而粮食就是一种很广的流通商品,商品一旦进入流通环节,那么只会越来越生产过剩,是商品很少长时期处于短缺状态,只会生产过剩。

2、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苏联时期由于搞了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由于集体农庄的行政色彩特别的严重,彼此之间的老百姓的内驱力不足,吃大锅饭。而且曾经在30年代的时候,有政府把很多老百姓多余的粮食全部都收集走了,让老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好多人。

3、只是能源价格上涨让和罗斯赚了一些钱而已。大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解体后也随之四分五裂。俄罗斯的工业水平远远不能跟苏联没解体之前相比。举个例子,由于工业体系被割裂,令全世界闻风丧胆的“海盗旗”轰炸机已经无法生产了。

4、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主要遗产,加之拥有雄厚的资源,领导人的智慧和实行的政策对路。

5、苏联解体后分为十五个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 、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立陶宛、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因为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最大,工业分布和资源比较集中,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分得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