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如何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期为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科技工作者对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积极贡献。
主要职能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以农田水利、林业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工作为重点。
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在变。
报告特别关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与农业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对于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报告通过科技支持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科技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
1、世界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概况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世界农业资源分布世界农林牧渔土地资源,包括国土总面积、土地面积、耕地与多年生作物面积、永久性牧场、森林和林业、其他土地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同时,探讨了世界农林牧渔资源的变化。
2、这本书《世界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概况》是由王志学和信乃诠两位编者共同编撰的,旨在为读者提供详尽的世界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概述。该图书采用平装形式,具有320页的丰富内容,适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出版日期是2004年4月1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行,第一版确保了信息的权威性。
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农业科技实现了显著飞跃。杂交育种、土壤改良、生物防治、高产种植等领域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科技的力量日益彰显,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约20%,提升到了“九五”末的45%。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国家攻关项目、高科技计划如863计划,973基础研究项目,948引进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自2011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涉及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如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计划、“973”基础研究、“948”引进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版图。研究所已经与美国、荷兰、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顶尖农业科研机构,如美国圣尼斯、日本龙井等,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等国际知名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甘蓝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突破来自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甘蓝育种课题组。他们独创的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于2001年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标志着甘蓝育种技术的革新。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不育系原种可以通过纱网隔离并由蜜蜂授粉繁殖,无需人工干预,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小孢子培养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单位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了一批甘蓝DH纯系,部分优良DH纯系已用于配制甘蓝杂交组合。
北京市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863”高科技计划、“973”基础研究项目、“948”引进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在蔬菜花卉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
第一章 世界农业资源分布世界农林牧渔土地资源,包括国土总面积、土地面积、耕地与多年生作物面积、永久性牧场、森林和林业、其他土地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同时,探讨了世界农林牧渔资源的变化。
第三章聚焦战略和政策,比较了中非农业的发展定位、政策内容和执行情况。进一步,第四章通过自然条件、农业灾害、资源分配等,剖析了中非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讨论了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科技发展,涉及财政投入、劳动力、生产要素、科技政策等。
科技的力量日益彰显,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约20%,提升到了“九五”末的45%。这一进步显著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稳定在每年8亿吨的水平,肉类产量也稳定在6000万吨的水平,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起源于1979年,经过筹备,于1980年获得原农牧渔业部的批准,正式成为我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粮农组织“加强农业教育”项目的一部分,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自此开始了其研究活动。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历史发展。1993年,随着农业部的批准,旱地农业重点实验室在该校成立,依托于西北农学院的科研实力。这个实验室在成立初期即受到了高度关注,1996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通过了农业部的评估和验收,显示了其在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依托于该校,其核心管理团队由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专家推荐并由学校正式任命。中心采取学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这一机制确保了研究中心的全面运作,包括科研、行政、人事和财务等重要事务的管理。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专注于研究旱区农业的未来发展,其核心方向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中心致力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特别强调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推广旱地农业的创新技术。
- 农业科技服务对产业化生产的推动不足,产业布局不完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不高。- 科技特派员中介作用发挥欠缺,缺乏全面的技术知识,且培训内容不全面、时间不足、技术不深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有效发挥科技服务的中介作用,缺乏上升进阶意识和能力,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
另一方面学者对于地方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也较多,主要观点是科技服务有关知识、人才、资金以及制度经验等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呈倒立锥形结构,到农业科技服务的真正对象——农民这一层次,这些要素的数量太少质量太差,导致很多好思路、好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发挥真正效用。
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缺乏活力,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 由于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导致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陷入困境。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人员编制和责任不明确,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正常工作,进而影响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性。
但是,在发展上存在行政力量干预过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实力不强、缺乏资金和技术、市场竞争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政府要关注和重视农业专业协会,积极宣传农村合作组织的知识,尽快出台相关章程,规范协会的运作和管理,促进协会更好地发展。